击鼓升堂出自哪里 由来典故是什么
“击鼓升堂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直诉制度,起源于周朝,如有要诉之事,可以到衙门口设立的鼓前鸣击。“击鼓鸣冤”亦出于此。
所击之鼓在周朝称“路鼓”,《周礼·夏宫》记载:“建路鼓地大寝之门外而(大仆)掌其政,以待达穷者与遽令,闻鼓声,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”。秦汉时期在宫外设置“路鼓”,有紧急军情可以擂鼓报警,可以随时传递文件,也可以擂鼓申诉。至汉朝,实行“击鼓上言变事”的制度。变事,泛指一切非常之事。
晋朝正式设置“登闻鼓”,这一鼓名一直沿用到清朝,意思是立即使皇帝得知。允许有冤抑者击鼓向皇帝直诉。《晋书·武帝纪》记载有“西平人麴路伐登闻鼓”之事。《魏书·刑罚志》也记载有北魏设登闻鼓收纳诉状之事。
唐朝在长安、洛阳并置登闻鼓。赵匡胤即位后,亦置鼓。宋真宗为了改变“车驾每出,词状纷纭,洎至披详,无可行者”的状况,下诏将鼓司改为登闻鼓院和登闻检院:“诸人诉事,先诣鼓院,如不受,诣检院,又不受,即判状付之,许邀车驾。如不给判状,听诣御史台自陈。”将登闻鼓从鸣冤投诉的一种工具,逐渐发展为朝廷的信访方式,受理案件内容更加广泛。
击鼓升堂制度一直沿用到清代。